CN
EN

行业应用

无人巴士体验

2017-07-26

毫无疑问,无人巴士,是目前最容易落地的无人驾驶家族成员。

与无人汽车相比,无人巴士的技术瓶颈似乎要少得多。它只需要按照预定的路线行驶,在低级人工智能技术的操控下便可以躲避一些障碍物。

因此,当Google与Uber还在为自己的无人车默默累积公里数时,美国、法国、荷兰、希腊、日本、新加坡的诸多无人巴士公司不仅把车开到了大马路上,甚至在去年就陆续进入了正式运营期。

实际上,从无人驾驶巴士这个垂直市场来看,若论落地速度,非欧洲莫属。而法国,绝对是欧洲大陆上对无人电动巴士最热情的一个国家。截止目前,希腊、英国及日本多个公交运营商引入的无人巴士均无例外都是“法国制造”。

其中,Navya与Easymile应该是最近风头最盛的两家创业公司。

前者在2016年底便对外宣布已获得来自法国三大运营集团之一Keolis与汽车零部件巨头法雷奥(Valeo)的3400万美元投资,与此同时,也在法国境内乃至全球市场进行了大肆的市场扩张:

  • 截止目前,Navya无人巴士旗舰车型Arma在法国投入运营的城市已增至7个,会在不同城市的限定范围内接送乘客;

  • 2017年1月就已经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投入试运营(注意:运营里程仅为460米),未来还将在密歇根州部署私营站点;

  • 共有45辆无人巴士遍布全球5个大陆,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限定区域同时运行,搭载的乘客人次超过17万(官方提供的数据)。

 而后者刚刚获得另一家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的投资不说,还拿到了不少国家的私人公交运营商与私人企业的订单(租赁或购买两种形式)。

譬如日本永旺集团,就引进了多辆Easymile的主打车型EZ10,让无人巴士在日本千叶县丰砂公园内进行小范围试运营;还有日本手游公司 DeNA,也在园区内用EasyMile 的无人巴士来接送员工。

但无论如何,如此迅速的落地速度,便一定意味着更多的附加条件。

因此,除了它只能担负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服务(你应该发现它大多只能在郊区或封闭的工业园区与娱乐场所工作;即便是在闹市,开放的道路长度也有限),只能沿最基础的预设路线行驶外,我们通过在法国的亲身“乘车”与“拦车”经历,带来了作为乘客最直观的感受与疑虑。

只有坐上去才知道,无人巴士的商业前景虽然一片明朗,但问题着实不少。

在上个月法国最大的科技盛会Viva tech上,我们受邀试乘了Navya与Easymile,前者停靠在大会展区旁的一片狭长直线空地(下图)上,而后者的所在地则是一片道路界限不明显,且有拐角的宽阔沙地.

其实无论从外形还是软硬件配置,两辆巴士的差距并不明显。

从硬件配置来看,或许位置略有不同,但两者的车身均配有Velodyne 生产的激光雷达(4个16线)、立体成像摄像头、IMU(惯性测量装置)、里程计以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(GNSS Antenna);而巴士内部也设有数码显示屏幕与远程控制与通话装置。

从软件配置来看,双方运营官均表示自动驾驶软件系统由自己公司独立研发而成。